“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事业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
——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事业
编者按:他们脸上写着坚毅,他们肩上背着担当,他们初心若磐,他们志在西部,他们坚定地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研究生支教团。在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讲述青年好故事、传递青春正能量,引领中南大青年自觉践行“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重要要求,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校团委特推出“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系列专题推文,将研究生支教团的点点滴滴小切口、立体化地呈现给全校青年。
在中南大,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一群师兄师姐“短暂消失”,来到远离校园的西部。
团队的成员们跨越山河,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知识与爱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将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的师兄师姐,了解一下“神秘的”研究生支教团吧。
如果需要大家相互认识的话,你会用何种方式介绍自己呢?
用简短的话来说,我们是用莹莹微光点亮孩子天空的一群人,在奉献中展现靓丽青春的一群人。
但我更希望用行动与实践来介绍自己——“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西部计划招募的宣传语,更是每届研支团真实的写照:中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06年,十五年来,队伍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168名支教志愿者在甘肃酒泉、云南德宏、湖北恩施、凉山越西等地共十八所学校开展支教扶贫服务,让支教之花在“代代传承”的接续奋斗中绽放得更加炫丽。
在服务地的一年虽然不长,但依旧充满了艰苦与挑战,请问又是何种力量支撑你做出这个“忘我”“无我”的决定,帮助你扎根这片孕育理想的西部热土呢?
我认为是每一批志愿者心中所信仰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所怀揣的“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决心;所秉承的“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所弘扬的“党旗引领、扶贫接力”的中南大志愿服务文化。
这些精神支撑着大家扎根西部基层,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实际行动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那么在谈话的最后,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吗?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有着“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嘱托,面对困难最好的方式,便是逆水行舟,百折不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奋斗点亮青春,实干成就梦想。
中南大研究生支教团依托学校、服务地、共青团、社会公益组织等多个平台,打造出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特色公益项目。
第15届、16届支教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进行大量走访调研、公益家访和开展座谈后,分别在甘肃酒泉和云南梁河启动“文澜·金胡杨”“文澜·金孔雀”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第17届支教团在走访并建立梁河县贫困生资料库后创建了针对孤、偏、贫、困而又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天使助学计划”,帮助其健康成长。第19届支教团利用“互联网+文化”趋势,发起“云岭小学堂”“云岭知音”“云岭红烛”等在线项目,助力梁河地区支教事业再发展。第22届支教团启动“小手牵大手”书信领航工程,通过一对一书信往来,帮助其顺利度过人生关键时期。
研究生支教团在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为人生追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西部、走进基层干事创业、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多年来,研究生支教团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青年典型:青年志愿者工作特别贡献奖-第11届支教团成员曹益凤、全国首位少数民族支教博士研究生-第15届支教团成员尼加提·艾买提、湖北省自强之星-第19届支教团成员钟开炜、湖北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第20届支教团成员高园、中国雷锋式青年-第22届支教团成员符双喜、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24届支教团成员苏正民……他们的事迹获得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政协网、央视新闻、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报等各级媒体的广泛报道。
我们期待着大家的关注,
更期待着大家的加入!
共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同学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