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才加: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3-28浏览次数:44

索南才加: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2023-08-2017:39 发表于湖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借助榜样力量引领广大青年牢记时代责任、建功伟大征程,近期,团湖北省委学校部、湖北省学联秘书处揭晓了湖北省2022年度“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推报名单。

我校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索南才加同学荣获“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索南才加,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共青团中央2022年度民族团结宣讲“青骑兵”成员、湖北省第九期青马工程学员、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副队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二十大”青年宣讲团成员。

回首十余年的求学之路,从澜沧江畔到长江之畔,从高原的青涩少年慢慢成长为自信阳光的中南大青年,从一名受助者逐渐成为可以帮助他人的志愿者,他心中感悟深切,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帮助的社会各界人士,也感激中南大母校对他的栽培和支持。

走出去,看一看

2002年他出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县作为青海曾经深度贫困的贫困县,是1984年国务院最早确定的贫困县,贫困的家乡意味着落后的教育。索南才加说,“父母是牧民,他们这一代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更没有上学的机会。为能让我们三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决定从牧区搬到县城;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三个孩子读完大学是他对我们的承诺,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了渴望走出大山的种子。”

20104月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两千七百多人遇难,长达几个月学校停课,为了帮助灾区的学生,政府帮助他们转学到内地读书,当时索南才加转到了西宁市祁连路小学,也是那一年的转学彻底改变了他的求学之路。从小县城的母语授课环境突然到了大城市,一个全都是汉语学习的环境,他依稀记得当时自己尴尬窘迫的情形。连普通话都听不懂,更不用说口语了,语言关成了他融入新环境的第一个障碍。两地差异巨大的教育模式,薄弱的基础知识等等都成为了他跟上其他同学的绊脚石。在老师的耐心陪伴下,同学们不厌其烦的辅导下,他终于在一年之后完全融入了新的环境。

父亲一人在县城打工供我们三个子女在西宁读书,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我们的求学之路,父母的艰辛促使着我不能不努力学习,只有不错的成绩才能对得起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薄弱的基础需要我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拿到相同的分数,我没有松懈对自己的要求,不断锻炼自己的普通话,别的同学做五道题我就做十道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小学的跟跑到初中的并跑,再到高中的领跑,优异的成绩也成为了父母不辞辛苦的一丝慰藉。”索南才加说到。

寒窗苦读十年,2020年他如愿考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了家族首个考入211大学的人。“父母如愿以偿将我们三个孩子都培养上了大学,我们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骄傲,我也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愿望,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追逐光,成为光

从小到大索南才加的求学生涯一直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每年的国家助学金和学费减免让他得以更加全身心投入学习,让他顺利完成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的索南才加更能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的帮扶,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大大减轻了父母的压力;学校会开展资助育人项目,帮助他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自信表达,为他提供全身心的支持和鼓舞。

借一粒米要用一袋米去还”是从小到大父亲教导索南才加要有感恩回报意识,大一入学的他暗自内心给自己立下目标:“从小到大我一直接受帮助的对象,现在只要我有能力有时间我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被光照亮,也渴望成为光,照亮他人”成为他的座右铭,入学后他加入了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在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用志愿服务成为了索南才加照亮他人的方式。

他利用少数民族身份优势,用双语为在鄂的广大边疆务工群众提供普通话教学。他深知语言关的重要性,每当看到务工群众学习普通话的样子,他都会想起那个曾经努力学习拼音的自己。“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是他的志愿初心,在校期间他积极组织参与志愿公益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牵头策划组织莲莲公益课堂之食堂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众子女辅导课堂活动,项目累计组织辅导1000余次,参与志愿者416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达3000余小时,为全校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提供爱心辅导活动。

同时策划开展美美之音微电视台之边疆美食在汉记系列节目,帮助在鄂边疆美食餐厅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在鄂务工少数民族同胞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2022年利用寒假组织野牦牛高原线上支教志愿活动,为二十余名青海玉树高原牧区的初高中同学提供线上志愿辅导。2020年至今个人志愿工时累计152小时,志愿服务人数达1000余人。

他始终以志愿者身份要求自己,“被别人需要,获得认可是我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他说到。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2020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正式宣告囊谦县脱贫摘帽!实现了“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的目标。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之间家乡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索南才加也实现了自己的完美蜕变。作为走出大山的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还有家乡的牵挂。

正如校歌所唱的“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索南才加想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同国家的大战略,同家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回馈家乡父老乡亲,为新时代家乡的乡村振兴奉献他的绵薄之力。

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感想和感悟吗?

志愿活动给我的收获太多了,其中我认为对我受益最大的是让我能够走出课堂,去了解社会上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

现在还是存在很多人因为语言关而遇到了很多困难的情况,结合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我非常明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我想能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到那些有需要的人们,我觉得我是非常幸福的。在志愿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友情和美好的回忆,我觉得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财富。

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您的志愿初心吗?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是我的志愿初心,从小到大我一直接受帮助的对象,现在只要我有能力有时间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被光照亮,也渴望成为光,照亮他人”在进入大学后我加入了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在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用志愿服务成为了我照亮他人的方式。

您有什么话想对中南大学子们说的吗?

我想为大家分享一个谚语: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作为一名马上要毕业的师兄希望每一位中南大学子都能在中南大播种下青春的种子,开出最绚丽的果实。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