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李莹玉 石茜 武金路)笑容可掬的邻家大哥哥,这是王宏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思维巧捷万端、说话条理清晰,举止温文尔雅、态度随和亲切。他是我院管理信息系统2015级的研究生,也是第四届“工程十大学子”最佳团体——识意团队的创始人及队长。2013年他所主持申报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定位系统的实现与商业应用” 以全院第一的排名获得国家级重点立项,并因为出色的项目完成情况于2015年6 月获得了“优秀结项”的荣誉称号。目前,识意团队研发的“校园微平台”微信服务号正在全院各年级中推广使用。
群英荟萃,众虎同心
识意团队成立于2013年,最早是由我院5位本科生成立的科研实践兴趣小组,如今,它已发展为由11名成员组成,涉及科研、学术、商业等多个领域的优秀团队。2014年6月,团队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识意无线区域网室内定位系统V1.0”,并于赤峰学院学报发表了系统研究成果的论文。2015年4月,该团队申报的“基于语义的智能校园信息微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大创项目再次获得最高级别的国家级立项。2015年5月,队长王宏宇在第六届蓝桥杯软件大赛Java组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在此之前,成员冯浩也曾于第四届蓝桥杯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同年8月,团队以校园微平台为依托形成的参赛作品,在第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软件与应用开发组一等奖,并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实践创新道路上不断做出突破的他们也不忘为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目前,识意团队已于10月18日完成了面向我院2014级的招新工作。
凡心所向,一苇以航
怀揣着在信息技术类专业竿头日上的梦想,王宏宇在任职班长的大二期间与同样想在本专业方面有所突破的我院优秀学子一拍即合,创立了如今为众人赞叹的识意团队。创建伊始,由于人员数量及精力的限制,他们自主钻研,刻苦学习,并悉心培养新加入的12级成员。一路颠簸坎坷地走来,识意团队始终志在专攻,脚踏实地,因此识意团队的成员都有一个公认的原则——不得辅修双学位。提及我院大量同学辅修双学位的情况,王宏宇谈到,我院是我校唯一的工科院系,我们应该对本专业充满信心,踏实地在本专业上寻求突破。尽管工作量繁重,但这个有着清晰而坚定的目标的团队,怀着他们对信息类专业的认同感,在学术钻研、课外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无畏沿途风雨,不惧旅途艰辛,只要心之所向,便要一苇以航。
无畏前行,素屐以往
在实践工作方面,他对校园微平台项目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说明。因为参与完成了武汉市司法局主持实施的“武汉市法律信息服务平台”项目,他们得到了轻应用模式的创作灵感,即通过提供微信公众服务号这种新颖的方式,省去手机中大量耗电APP的安装,来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这个项目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实施,经历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和一年的整体设计,这期间识意团队全员全力投入其中,经历了几百个日夜的辛苦努力,他们终于在今年推出了稳定版本的校园微平台,并得以在全院推广使用。他提到,当初设计校园微平台时主要构思了它的两大功能:一是新闻的采集;二是信息传达的及时高效。如今这两个功能已经在微平台上得到了实现并进行了扩展。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校园微平台还有许多亟待创新的地方。这便需要整个团队不断去改进,不断去发现。目前,识意团队正在研发全新的功能版块,力求为校园微平台再添一抹亮色。除此之外,在已有的功能版块上他们也不断创新与探索,优化、重组、增简、去繁,无所畏惧地攻坚克难。正是这种勇往直前,毫不懈怠的精神成就了他们在课外学术领域的可观战绩。
一心一德,贯乎始终
作为一所人文社科类大学中的工科生,王宏宇深受我院院长张敬东教授所提倡的“行胜于言”学院院风的鼓舞,带领着识意团队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严谨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他说道:既然选择了工科,选择了计算机类专业,就要一心一德,沉水润心,在财大文科特色的氤氲中更人性、更人文地在信息技术领域做出成绩。他建议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学好本专业知识,重视专业技术,多了解就业形势,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鼓励大家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他并不认可大家拿“才华”和“大神”等字眼来评价识意团队,他认为,团队目前为止所有的成就,都是他们努力和实干的成果。识意团队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只有努力和付出才会学有所长,只有勇敢尝试和积极参与才能抓住机会。他们传递给我们的力学笃行、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
一路繁华,灿烂千阳
不渝矢志,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愿王宏宇和识意团队在他们所选择并且坚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下耀眼辉煌,书写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