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曹庭枝 赵倩男)团队介绍:
“挑战杯”全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今年第十四届“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在广州市圆满落幕,由我校学生组成的“律政先锋”团队荣获二等奖,是我院学生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律政先锋”团队由我院民商1201班万权、法制1201班翟玲玲、外法1301班杨治朋、法制1301班苏为正、法1309班于嵘彬、法1310班曹恩诚、法1305班李家成以及刑事司法学院司法1302班黄展萍八位同学组成。以“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机制——以贵阳、昆明、无锡为例”为研究课题,该团队凭借着精准务实的选题、深入实地的调研一路斩关夺隘,最终在全国多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优秀的团队,了解他们荣耀背后的故事。
精准选题——大浪淘沙始见金
结合环保法修改的立法背景,该团队将课题确定为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机制——以贵阳、昆明、无锡为例,并采用“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规制建议”的思路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当被问及选题的技巧时,曹恩诚这样建议到:“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实证研究、角度宜小不宜大。”目前我国环保法庭建设发展到瓶颈时期,此问题的研究可行性很大。在研究过程中该团队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机制,将任务分为总体构架、搜集资料、展示答辩三部分,由成员按各自所长分工负责,不仅做到了各尽其责而且提高了研究效率。
深入调研——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实地调研阶段,该团队选择了当地环保法庭设立较早、污染较为严重的贵阳、昆明等地。曹恩诚在谈起调研的经历时,这样回忆到:“经常会遇到被当地政府机关部门拒绝的情形,因为他们本身也没有协作的义务。”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该团队凭借着不懈的坚持与默契的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了长达数月的调研工作。在理论分析阶段,思维的碰撞难免产生分歧,面对此问题曹恩诚坦言:“冲突在所难免,但大家都希望达成目标的初衷都是一致的。我们都尽量以理服人,用充足的材料和理论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可靠性。”此外,为解决在时间上课题研究与学习的矛盾,一年多以来团队成员牺牲了大量课余休息时间,正是他们一遍遍对研究成果的精雕细琢、一次次向指导老师的取经问道、无数次在图书馆与教室之间的往返才赢得了今日战果。
从最初的校赛中崭露头角晋级到省赛,团队成员将那时的成功更多的看作一种继续比赛征途的动力。正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们全力以赴、毫不懈怠,凭借着毅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一等奖的辉煌战绩进入国赛。面对这样的佳绩,该团队更多的将其归功于切合时事的选题、积极负责的教师指导以及准备充分的展示答辩。
春华秋实——我辈岂是蓬蒿人
回顾赛程,团队成员向曾经的队友、指导老师表达了真切的谢意,苏为正还分享了国赛答辩时在老师队友们齐心协力的帮助下一分钟完成答辩的难忘经历。谈及此次竞赛的收获时,曹恩诚总结道:“长达一年的研究历程让我真切领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做项目,研究需要专注,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地做一件事,总会有结果。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点滴记忆,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值得珍藏与铭记。”另外,曹恩诚还传授了在学术竞赛中如何组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处理调查数据等相关经验。
展望未来,相信“律政先锋”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继续秉持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期待他们今后的人生一如此次的比赛,成长与激情共进,挑战与收获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