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庄 群 赵倩男 杨 豪 高子璇 王 玥)“原来科技新闻还可以这样写,不仅让所有人都可以看懂,还充满如故事般的可读性!”法治新闻人才试验班第八次培训会上,主讲人援引的纽约时报《争分夺秒,改变基因,拯救橙子》的新闻刷新了试验班学员对新闻的认知。
10月25日下午,法治新闻人才试验班第八讲在文治六楼会议室进行,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主任范敬群老师围绕“校园新闻三原则”,结合大量实例,对校园新闻写作进行指导。我校法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张今柯老师担任主持人。
范敬群从新闻学的基本概念谈起,对“宣传”、“媒体”、“媒介”、“话语权”等概念进行梳理,结合当今微博、微信中碎片化阅读趋势及其中热点,指出宣传对于话语权的意义。他强调,在法治新闻的学习中,法科学子应尤为注意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范敬群指出新闻应具有真实性。新闻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反映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的撰写也体现出记者进行新闻采写的能动性,即对信息的筛选与控制。他援引大量学生新闻稿件,谈及校园新闻写作应注意避免 “适当拔高”、“合理想象”等问题,确保具体事实确凿无误。他还借具体实例向同学们展示确保新闻真实性的操作技巧。
“接近性是校园新闻的生命”,范敬群高度概括了校园新闻接近性原则的重要性。他鼓励同学们把视角转向日常生活,寻找合适的角度、增加稿件的信息量,避免刻板的写作方式,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增强文章可读性,他提出新闻还应具有故事性,即记者应具备对细节的表现力、对场面的渲染力等。但同时,记者又需处理好故事性与真实性间的关系。他就两篇典型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其援引的纽约时报《争分夺秒,改变基因,拯救橙子》的文章就兼具生动性、真实性与科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