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心忧黎庶的中南大人

发布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18-05-14浏览次数:433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吴长青 陆婕妤 李淑星)《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陈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立德:博施济众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陈志的座右铭,也是他优秀事迹的总结。

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格局。何人拥有此种信仰和格局,陈志说:“一是毛主席,开天辟地,具有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化大家的综合性领袖魅力。二是习近平继往开来,带领我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我们无限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位领导人让我理解了做大事的人永远都是从小事着手,做好了点滴小事,就可以慢慢做大事。”

八年党龄,扎根基层,投身农村,向着中国最薄弱的方面进军。在有的人身上,党员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而陈志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促进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他说:“一个个的党员都以国家富强、民主振兴为己任,这样的党才更有民意基础,更有战斗力,更有为人民服务的底气。”以无数的调研、繁杂的数据、敏锐的分析、流畅的配合,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管理的硬骨头。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工作,他始终将合作与沟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最近做的一个调研为例,他打趣地说采用的是“牵牛鼻子”的做法——先做好详尽的总部署,分组安排工作并确定有工作经验的组长,大体工作就交付给组长分配,细节方面就遇到问题再沟通。陈志强调,做任何调度,站位一定要高,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和计划,平时的知识积累就是做好决策的必要储备。

在不少人因科研的枯燥和基层调研的劳苦而知难而退时,陈志却很简单,他只要在某个方面有获得感就一定能继续做下去。他说:“因为我并不是完成任务,这是我的事业。”

立功:功济于时

“震撼”,所有现在我们对于陈志事迹的震撼,在眼中无不是一种厚积薄发。一次次社会调研、一次次深入农村、一次次论文发表,丰富思想获得学术和实践的双丰收,他把这归功于机遇与能力的结合。

路途漫漫,在学术研究的长征路上,难题不可避免。立刻虚心求教探讨是良策,偶尔如果问题着实无法解决,暂时放下避免纠结也是可取。同时,积累和开放灵活的思想也在助力陈志攀登学术的高峰。

作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评估组的成员,可以说就是个小专家,经常到一些贫困县去代表省委、省政府进行评估。与这些县领导的接触,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很难有这样的驾驭能力。而陈志凭借对时事政治的深刻了解,对中国行政领域的广泛研究和温和敦厚的性格,让举座尽欢。一些县因此要求他前去开展关于怎样进行精准扶贫政策工作以及评估工作等方面的讲座。台下往往座无虚席,整个县的四大家的领导班子,几百个村的村干部都受益匪浅。陈志坦言道:“我认为我表现的挺好,虽然我只是一个博士生,但是我对我讲的东西很有信心,而且我相信只要积累和坚信,就一定会被肯定的。”

陈志表示,目前他在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还会继续坚持下去。通过精准扶贫,到2020年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实现全面小康后,他的研究就会转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的振兴富强和农村的健康发展紧密相连。陈志说:“帮农村建设好就是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绘就美好的蓝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立言:潜心学术

大众对于农村研究知之甚少,往往对其存有一定的偏见,陈志却矢志不渝地走在研究农村问题的道路上,先后在《中国行政管理》、《财政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了9篇论文,主持了多项校级研究课题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等。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陈志自己,都认为他的性格以及知识储备方面很适合公共管理方面的工作。而在遇到硕士导师乐章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李世军教授之后,他选择了在农村研究方面继续走下去。陈志介绍说,这两位教授都是从事包括农村保障、农村的扶贫和农村社会治理等问题的研究专家,也是他学术生涯的领路人。正是跟着教授,陈志才从一个着眼点开始,慢慢形成了自己研究农村问题的专业领域。

学术科研这个词一经提及,我们往往会和枯燥、艰苦、困难联系起来。而一直支撑着陈志坚持这项事业一个原因,他打趣地说道:“贫穷。”而后又正经地解释道:“从研究生开始,我对学术还是有一定感情的。我认为我个人可以驾驭我现在的学术研究,所以就有兴趣做下去。”也许,正是陈志丰厚的知识底蕴和一腔热忱推动着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正如陈志所说:“其实人很简单的,他只要在某个方向有获得感就一定能做下去,就不会枯燥。这就是我们工作,我们的事业。

在走上教学科研岗位之后,成为专家,多发文章,多拿课题,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花15年时间力求能在全国能有一定知名度,这就是陈志的梦想。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陈志以兼善天下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坚守,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继续为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辛勤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