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法学院成功举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布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18-12-16浏览次数:10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罗露瑶 郑文莉   杨雨家豪 摄影 孙千钧2月8日下午,由法学院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于我校文治楼五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四川大学法学院,首届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顾培东教授受邀担任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侯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陈俊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周尚君教授,云南大学法学院王启梁教授,法学院龚春霞副教授,法学院于龙刚老师、印子老师、刘杨老师、严新宇老师、刘磊老师到场参会。法学院副院长陈柏峰教授为主持人。


会议伊始,主持人陈柏峰教授对与会老师进行简要介绍并表示欢迎。


随后,主讲人顾培东教授从“做学问”切入主题,结合当前中国的法律转型,顾教授提出法律研究应注重综合性即多学科融合以及加强观察社会现象与揭示社会现象的能力,中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探明本土土壤上的法学特点,研究法治社会的本质。基于此,顾培东教授建议中南法学拓宽视野,从当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课题出发,逐步推动各个领域的研究。顾教授提醒大家: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局限于学科内的研究,而是应该面向发展变化的社会,透过法治社会的概念去做更深的理解与研究。同时他表示中南法学有着悠久的学术历史、扎实的研究基础与高度凝聚力,完全可以胜任法治社会基本课题的研究。


针对龚春霞副教授提出的具体实施问题,顾教授则给出了梳理法治社会的理论脉络和实践形态,从社会学、政治学种得到启示,创造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答案,并从领域的开拓性和研究者本身的素质及能力的重要性两方面展开详细解答。他认为“法治社会”是一个需要去创造标准的研究领域,法律人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对社会问题有一个不同角度的解读,更加细致深入地综合分析社会中各种交错的关系,由此得到自己的解读,创造领域的标杆。


针对我校青年学者科研成果的发表问题,在与我校刘磊老师、印子老师进行交流之后,顾教授也强调了“把握转型”和“见微知著”这两个重点。侯猛教授和尤陈俊副教授则分别提到了我校学者的规模效应和同质化的问题,就此提出了学者应该注重文章质量,追求原创性,提高个人辨识度的看法。

最后,周尚君教授、王启梁教授针对学者的成长过程以及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提醒大家:学者的成长是一个阶段,但是长期研究的主题选择十分必要;经验研究在整个学术界都是薄弱的,这既是约束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中国法学界要认真卖你对经形成自己的一般理论。王启梁教授也为研究法治社会提供了自己的思路:从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以达到分解整合的效果。


至此,“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