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院张承德老师专访:兴趣为帆 坚持作浆

发布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15-11-20浏览次数:0

(学生记者 白璐 王国霖)初见张承德老师,他刚结束一场会议,因为怕影响别的老师,他带我们来到另一间办公室,张老师的态度十分亲切随和,使得本次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下开始。张承德老师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种基金项目,近期,张老师的以《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探索》为申报方向的课题荣获2015年度CCF-腾讯犀牛鸟创意基金。张承德老师还有更多的创意等待在未来实现。

 

 

                                      

 

 

                                         兴趣,初行航路

 

  张承德老师在大学时初期接触计算机专业,从此学习之路都与计算机紧密相连。从不会开机的懵懂少年到热爱计算机,在计算机领域闯出一片天的成熟学者,张承德老师熬过了学习和科研中最枯燥乏味的阶段,当我们问老师是如何走过那个阶段,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喜欢,就都会过去,看似枯燥,只要喜欢就会乐在其中。”在老师从事科研至今,攻克了许多难题,在读博时,张老师所在的团队遇到了整整三年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直到张老师有机会出国,在国外交流探索,才最终突破了瓶颈。张老师说,如此长的时间,经常会想到放弃,但因为兴趣,每天醒来都会有再一次投身到科研中的坚持;因为兴趣,即使是凌晨想到好点子也会立刻起床记录;因为兴趣,所以绝不轻易退却,一次次熬夜攻坚。

 

  科研的过程是枯燥的,有很多人都在这漫长的过程难以突破的瓶颈下选择了退却,老师说,除了兴趣之外,团队中每个人的相互鼓励,导师的悉心指导都是激励他不抛弃,不放弃的力量。正是由于自身的兴趣和身边人的鼓励与支持,让他在最艰苦的日子也始终坚持,最终给三年的研究项目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基础,学术深造的基石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张老师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本科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必然存在跟现实脱节的现象。但通过积极参与如“博文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样的比赛可以一定程度上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既可以锻炼能力,也在比赛过程中巩固了基础知识。而在我们未来进一步深造时,我们本科时打下的知识基础将显得尤为重要,那些我们不太明白如何应用的知识,将在那个时段展现它们的光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一步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未来的学习之路才能走得轻松而高效。“不忽视每一个细节,不漏过每一个问题。”相信我们今天打下坚实的基础,会在未来成为我们攀向学术高峰的阶梯!

 

创新,思维积淀的奇迹

 

  谈及“互联网+”,老师有很多想要跟我们分享的信息。针对推动经济形态不断改变的“互联网+”张老师分析到,现阶段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的普及,不断完善的技术为“互联网+”勾勒出了完美的发展蓝图。如今技术达到了,只差人们去实现。然而老师也指出,网速的限制成了 “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此次《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探索》为申报方向的课题能荣获2015年度CCF-腾讯犀牛鸟创意基金,离不开其中丰富的创意。张老师指出,创意绝非偶然所得,而是积淀而来,他现在的很多创意其实是源自读博时的研究和一些当时没有完善的想法。张老师也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他要求学生做到:不刻意去模范他人,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要注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

 

  张老师强调,要想在“互联网+潮流中站稳脚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信息时代,技术更迭日新月异,掌握再多知识不及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与时俱进。他也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希望能教出拥有优秀自学能力,敢于创新的学子,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同进步。

 

目标,持续奋斗的动力

 

  关于大学生活,老师还指出大学生应该有自己长远的计划,把长远的目标分到每一天,不用过于繁重,每天定一个可以轻松快乐完成的目标,每天前进一点点,几年后,你将看到截然不同的自己。 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社团和各种学校活动都向我们打开,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但在大学,学习仍是第一要务,合理的分配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必须完成的目标,留给学业,才是更科学的选择。

 

  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以兴趣为帆,以坚持作桨每天起床都有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每次入眠都带着向梦想前进了一小步的自豪,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生变得丰富而有意义;也祝愿张承德老师的学术科研之路愈走愈加宽广,不断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